
这条武汉的一条老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,随处可见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,一砖一瓦之间都是老武昌城历史的缩影。
“得胜桥”是武汉武昌区的一条老街,整条街长不过800米,宽不过6米,北起中山路,南至中华路与粮道街交叉口,被称为最有武昌特色的一条街。由于开建城市地铁5号线,布点设站,得胜桥是绕不过的圈。这里拆迁,已经6年,拆到一半却戛然而止,剩下的一半。如今,地铁5号线早已通车,这里却成了网红打卡点。
别看一条其貌不扬的小巷子,你回个头试试。烟火气息与历史的交融,在得胜桥得到了完美的体现。 去年初,剩下的一半,也逐步搬空,似乎真的到时候,和这条老街说句再见了。 你来过得胜桥吗?没来过的话,趁现在,再来看它一眼。拆了5年的得胜桥已然接近尾声,老武汉人记忆里的武昌老城,终将说一句告别。
拆了几年的得胜桥,在许多人的印象里,应该只剩一片废墟。春节临近,昨天早上十点前来一趟得胜桥,才知道这里有多热闹。清晨的得胜桥,生机勃勃。如此的喧嚣,丝毫看不出,这是一个已经喊了五年拆迁的地方。
早起买菜的人潮,比肩迭踵。要是有车妄想从中驶过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前些年,网红们还未曾搬迁,许多人来凑热闹,他们直感叹,拆迁后,好久没见到这样的老城烟火。
在得胜桥居住,早起买菜都要争分夺秒,似乎晚到一步,好菜就没了。每个摊贩前都有着自己相熟的顾客。外人看来低廉的菜价,在原住民的眼里,仍有讨价还价的空间。 这里像是八九十年代的一块残片,一个被时光赦免的角落。万物在围墙外滔滔而逝。
在得胜桥,什么都不缺。老城区的方便与热闹,是高楼大厦的新城区,比不了的。单说过早这一项,就足以令人羡慕。撇开已经拆去的早餐店,仅仅现存的几家,也足够能打。
拆迁在即,得胜桥的烟火气也日渐消减,它的灵魂在老菜场被拆之后,就已经失去了大半。得胜桥物美价廉的菜价、品类繁多的美食、为人称羡的尘嚣,都逐渐消失。
中午的得胜桥,人潮散去,归于平静。不必在人潮中摩肩接踵,才能静下心来,欣赏这条古巷的魅力。
得胜桥像一本卷轴,记录着武汉的匆匆时光。打开这本卷轴,细细品读,宛如老武汉的百科全书,那些近乎消失的“遗迹”,都能在得胜桥的某个角落发现。
木质结构的“危房”,充满了历史的气息。从外看就不由得一阵心慌,偶尔从窗口探出的人头,才知道,这里真的还能住人。

青砖灰瓦的老房子,被牛皮藓覆盖,红色喷漆写的编号,与斑驳露出的红砖的墙面融为了一体。
看到许多怀念得胜桥的文章说着,得胜桥依旧美食如云,其实我只想说得胜桥其实没什么好吃的了。网红店舒氏烧烤搬家后,得胜桥的美食更是所剩无几。
早上过早,那菜市场对面的热干面一定是首选,已经记不清名字了,或许是老板赚够了钱,第一批关门的店子,就有他家。 小时候最爱吃的玉米馒头、荞麦馒头,不是一个,是长长一条。后来换成了炸麻花,每天的长队,都要排到转弯,现在搬进了角落,人气一落千丈。 庆幸的是以前菜市口的炸藕圆还在,买了一份吃吃,似乎和从前没什么差别,只是记忆中,老板总是有些高冷,现在和蔼了许多。 得胜桥现存的几家早餐店,虽然对于这条老街来说,还是新客,却也在预告拆迁后,陪着附近居民度过了几年的时光。
关于得胜桥的打围时间,有人说就这几天了,也有说至少还要个把月。现在剩下的商贩不多,大半商家也已经另觅出处,店门口都贴着手写的告示,突出着新店的地址。当然,也有已经身价千万的老板选择回家享清福。 大部分的老板们都比想象中淡定从容,电子时代,老板们几乎人手抱着平板和手机,只偶尔在曾经的街坊路过时,站出门外,闲话家常几句。 武汉剩下为数不多的澡堂——线厂澡堂,也在近两年因为稀缺,成为了网红。和老板搭话,女老板说不做了,男老板却说:“你给我推荐推荐地方,接着做也行呀。” 曾经因为被重新设计名噪一时的“光玉理发店”,老板格外佛系,几经搬迁,早已练出了淡然,“先做着,还没找地方搬呢。” 逛了一圈春节前的得胜桥,夜幕降临,区别于白日的热闹与喧嚣,得胜桥的夜如同每一条老街一般,静谧。 街上少了逛着集市的人潮,剩下最多的就是饭后散步的老人,和前来扫街的摄影师。 除了感叹,接下来的几年这里周围都将是工地,更多的,还是对得胜桥的留恋和不舍。武汉这样的老街越来越少,巷子里的黄鹤楼,也再也见不到。 老街化身“考古工地”,武昌古城“武胜门”将在此复原,或许即将回归的,是一个更好的得胜桥。 春节临近,得胜桥路口的摄影师比以往都多。谁都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车轮,但是我们可以在车轮碾压前留下些许回忆……。(外圆内方V 文创室)